English

沙耆:血色的残阳

1998-05-0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20世纪是个充满变革而纷繁复杂的世纪。和“重写文学史”相同的是,美术史的重新改写势在必行,在这个世纪里,由于种种原因,一些有成就的美术家长期以来被强迫遗忘和故意遗忘。对他们的重新认识和梳理对于书写新的美术史至关重要。而画家沙耆,正是被美术界重新评价的一位人物。

沙耆,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沙村,是沙孟海先生的堂弟,沙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个著名人物。沙耆于1937年师从徐悲鸿先生学画,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,同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国立皇家艺术学院深造,和吴作人一样,师从当时任院长的巴斯蒂昂。

巴斯蒂昂以人物和风景画著称,其画风雄伟,传统技巧扎实,色感强,显示了良好的专业技巧,沙耆早期作品深受乃师影响,在题材上偏爱人物和风景,与其老师趣味相投。留学期间,沙耆的素描、油画、雕塑均属上乘,曾获比利时“优秀美术金质奖章”,并在比利时国立美术馆举行授奖典礼,引起比利时国立美术界的惊异和重视。1940年春,沙耆与毕加索等欧洲名画家一起参加布鲁塞尔的阿特利亚蒙展览,并多次举办个展,引起报界的纷纷报导和赞誉。布鲁塞尔晚报评介说:“这些作品的线条使人唤起一种崇高的影响,用笔如神,令人想起中国古代佛教美术的影响。”这说明青年沙耆一方面熟练地掌握了色彩的基本语言和西画的技艺;另一方面,他还善于将这些技艺通过自己的滤合,表现出一定的中国情味来。

1946年,离国十年的沙耆归国,期待与妻儿团聚,但他面临的现实是,漂亮的妻子已带着儿子随别人远走异地,父亲早已病故,家中只剩下孤苦零丁的母亲。这种残酷的事实给沙耆以强烈的打击,他精神分裂了。

沙耆得病之后长时间生活在故乡,由当地一农民收养和照料。乡风乡俗的淳良,使他安静地生活在时好时坏的疾病中,在内心的孤寂中,他大量作画。如果说,“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纸之隔”,他得病50余年所创作的绘画,现在被美术界高度评价,誉其为天才。

1949年,欧洲某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,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,周恩来转询徐悲鸿后,方知其经历与造诣,遂由政府每月付生活津贴并几度安排进精神病院治疗。沙耆受病魔折磨,被迫在故乡闲居,长期默默无闻,但几十年来从未搁下画笔,晚年仍有大量作品问世。1983年,沙耆作品曾先后在杭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展出,在此之前,他已被人遗忘,在此之后,又沉寂了近15年,然而,他晚年艺术的再度辉煌,反映了中国油画近百年来发展的一个方面。虽然他是一个悲剧人物,他的作品有一种悲剧美,但在中国油画史上,他注定了不可能被永远埋没和遗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